牵手大唐物流 品质服务无忧

大唐物流是一家全国网络的,集运输、仓储、配送、企业物流于一体的专业化、现代化物流公司

行业资讯
/ industryInfo
如果说专线需要一个带头大哥,那只能是大数据
如果说专线需要一个带头大哥,那只能是大数据

专线,这个公路货运的主要群体,在经济下行环境下,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痛点,怎么解决痛点?本文作者说,如果说专线需要一个带头大哥,那只能是大数据!怎么讲?且看他的分析。

公路运输大体包含两类,整车和零担。整车的模式比较简单或者不是我们关注的对象,不深入了。快递和铁路也可以归入以上类别。所以,我更多的把眼光聚焦到零担物流中的主体,专线。


物流正在经历结构化调整

我们承认,物流正处在一个变革时代。但也没什么稀奇,哪个行业在一成不变?身在物流,只是特别敏感罢了,没什么大惊小怪的。表面上看,是市场经济和竞争这只无形的手,在对行业进行梳理和重构,但在宏观层面看,这是一次物流的重大调整。

调整有两种,一种是周期性调整,一种是结构化调整。周期性调整就像正弦波,振荡到低位就会反弹,反之亦然,坚持就是正确的姿势。而结构化调整,一旦开始,就无法回头,过程不再可逆,除了顺势而为,别无它法。

而当下物流,经历的就是结构化调整。调整的过程必将引起阵痛,这是产业梳理重构的过程,也是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。市场的表现就是,一部分退出,一部分挣扎观望,一部分暗爽,希望变革最好再剧烈些。互联网和资本不是这场变革的罪魁祸首,时代更迭才是幕后推手,不应有恨。


这两个才是专线的痛点,你认可吗?

频繁的物流跑路,就是一个清晰的信号,行业拐点已到,洗牌开始。现在跑路是新闻,以后跑路是常态。不知道用哪种统计方法,有资料显示国内有80多万家专线。即使有,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,掐头去尾,也就剩下3成。我们把这样的群体,定义为物流的中产阶级。

他们未来何去何从,才是思考之所在。

即使是比较优良的专线,也处于迷茫和焦虑期。相比2015年,这些专线营业额降低了15%,单车货物的重货占比上升了11.3%,市场普遍缺轻货。但缺货是专线的痛点吗?

根据阿里研究院公布的数据,消费仍在增长,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包裹量增长47%,这是惊人的数字。由此可见,整体货量是不缺的,甚至在增长,那么专线的痛点就不是货源少了,而是有货做不了,货不对口。当然不是说专线挑食,而是硬着头皮吃下去,肯定消化不良。

现实的问题是,专线急需拓宽渠道,要广度,要深度。所以“渠道窄”我认为这是专线的第一个痛点。那缺钱是专线的痛点吗?当然废话,缺钱是全世界的痛点。

尽管渠道窄,做不了全渠道,就在单一路径上做专做精,这是大家的普遍做法。但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,货主的需求在发生变化,整体对运输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近一倍,订单的碎片化导致了货主的需求也碎片化了,这也让专线很难计划,难以适从。以往以个性化、灵活性取胜的专线,现在优势已不在,因为现在的需求是突发性而不是个性。如果能完成货主多变的需求,协同就是必须做的功课。但专线只是链条的一段,管得了自己,管不了别人,货物在转来转去的过程中,承运商自己心里都没底,就别提货主了。虽然在技术上解决可视透明并不难,但可视不等于可控,可控才能协同,协同才能确定。专线和他的上下游从来都没有患难与共。这种松散的、若即若离的“弱合作关系”,给了外来者侵入的机会,例如零担平台。所以“不确定性”我们认为是专线的第二个痛点。

以上两个痛点,通俗的说,也是关于网络覆盖能力、标准化及服务可靠性的问题,但遗憾的是,专线自身是无法完成的。让专线在全国开线,再在两端去部署一个密密麻麻的网,不考虑钱的因素,时间和人都是瓶颈;让专线去给上下游定个规则和标准,似乎也不太靠谱,话语权不够。现在的平台似乎能解决网络覆盖和标准化的问题,但这样的平台容量有限,而且排他,只立足于自己的生态圈建设,不能惠及行业,优势明显,但边界亦相当明显。

我们知道,专线是很难合作的,无论纵向还是横向。从全国各地的专线联盟没一个爬上岸就知道了。我们可以在一个规模庞大,架构复杂的物流公司把软件系统实施得很好,却很难在一个小的、单纯的小联盟落地,为何?做事像国企,心态像欧盟,非常难搞。所以,更不能指望以整合专线的平台能有什么好的品质。有人说,专线的痛点不是小散乱差吗?才不是呢!按照我们的理解,那是特点而不是痛点,特点是市场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,而痛点是隐藏在特点背后的商机。

当然,只要有痛点,就是有需求;只要是需求,就应该被满足。一方面,大量有追求的专线需要走出迷茫,把握未来;另一方面,行业也迫切需要一个开放、标准、协同、透明、智能的全渠道B2B物流商业网络,而不是什么物流交易平台。在当下,密切合作,连线成网,协同可控,不再是空想,而是必然,这需要外力和支点才能达成。如果这里需要一个带头大哥,只能是大数据!对接各方资源,轻连接,重交换,大数据驱动和挖掘产生的溢值,足以造福各方,以利益促品质、趋协同,才靠谱。因此在业内打造一个“零担物流数据交换平台OpenHUB”已刻不容缓。货主,三方,专线,落地网络接入HUB,从开始对接交换的那一刻起,未来已经可以被清晰描绘。


为什么要对接和交换?

当然是为了解决痛点和行业重构。单一个体无法对接,而资源已经是现成的,需要一个第三方机构完成彼此的对接。连接是互联网的精髓,而对接是最快的连接。对接是把各方的能力释放和叠加,加以梳理和优化后向甲方呈现,价值不言而喻。


信息化覆盖率已满足对接要求

信息化普及率是对接的基础。当前信息化普及率低吗?要看评分的标准。按我们的观点,信息化没有什么传统和现代之分,没有高低之分,只有合适和不合适之分。中物联公布的信息化普及率已达到70%,这个数据是靠谱的。而不是像有人鼓吹的那样,信息化一片荒芜,荒芜得就像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样,毛都没有一根。拿这个故事忽悠一下投资人就好了,别太和人较真,大家都挺忙的。单纯以蓝桥软件的SaaS用户数量,已完全满足对接的信息化要求。这里面发生碰撞的频率已足够高,独立完成HUB的搭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

对接是手段  交换才是目的

我们当然不是仅仅完成一个信息拼接,就万事大吉。可视透明的跟踪,只是货主最基本的需求,刚性但不高频,任何一个TMS公司都可以提供。而OpenHUB采用何种方式对接?对接的主体又是哪些?交换的内容是什么?是网络互换,还是标准共享,还是成本前置?是订单传递,还是二次交易?如何利用好大数据这个带头大哥?对接交换给行业带来哪些价值  ,这些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。


OpenHUB,是造血还是输血?

既造血也输血!任何平台在成立之初必须想清楚,价值点在哪里。但遗憾的是,我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品牌,统一系统,统一这个,统一那个,都是一样的套路,一番周折之后,没有在运营的本质上动刀,最后只能做做集采的文章,压保险费率,压压耗材,卖点油卡,贷点款,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物流来说,这点价值简直可以忽略不计。而所谓集约带来的成本降低根本不能覆盖管理成本的上升,因为集约的量实在有限。平台获得尊严的条件是必须给各方赋能,要么造血,要么输血,没这个能力,就别盲目起网!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蛮干而成。不要把试错作为美丽的借口,你的投资人可能给你试错的机会,但市场不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