牵手大唐物流 品质服务无忧

大唐物流是一家全国网络的,集运输、仓储、配送、企业物流于一体的专业化、现代化物流公司

行业资讯
/ industryInfo
小型第三方物流,路在何方
小型第三方物流,路在何方

民营中小物流企业,这个支撑中国陆运90%运力的群体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。仿佛这些早就存在于各个物流园区中的物流公司,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,突然就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。   

物流园里的小微型物流企业,经营模式大约分三种:   

一是占大多数的专线物流

大家也比较熟悉了,林林种种的牌匾上写着硕大的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地名,一般每家牌匾上只写一至三家地名,告诉你这几个地点我们是专线运输,当然,也有多到十几个甚至十几个地名的,要么是公司规模大,要么就是只要价钱到位,可发世界各地的“黄牛党”。这类经营模式的显著标志是基本都有库房,硬件设施一般很完善,车来车往每天很繁忙!优势是点对点运输,价格低,运输时间短。   

二是小型合同物流

有称项目物流的,也有叫第三方物流,一般大家简称三方。他们跟发货量较大或较散的工厂,签订常年整包合同,帮助工厂将货物分流给专线,承担垫资,货物全程跟踪的责任和货物破损风险。也有和大型合同物流(国有或外资,或大型民营物流企业)合作,作为大型合同物流的二级承运商,在市场运费走高时,用自己的利润作为调节剂,平衡大型合同物流全年不变的合同价。市场运费走底时,再弥补之前的损失。在大型合同物流与专线之间起缓冲的作用。这类公司如果没有仓储项目,一般不会租用库房,多半受服务企业的影响,办公室也装修的跟企业差不多。  

三是配货部的形式

这种形式在南方已经基本消失了,一般被物流地产商或信息软件商成立的信息大厅所取代。北方还有很多,比如天津大约还有10%到20%左右的配货部,一般都是夫妻店,家庭式经营,人工成本和房租等费用很低,虽然赚钱不多,但也足够养活家庭。这类经营模式这里就不多说

专线物流公司,现在是风口浪尖。平台型公司在招揽加盟,自己在搞联盟,媒体也有针对性在谈变革,谈整合。轰轰烈烈的行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,笔者还是不插言了。免得得罪了谁自己都不知道,被当成对手的枪手,板砖拍过来,我可接不住!   

小型三方物流,是早期的配货站模式发展而来的,一般经营者头脑灵活,善言谈,肯付出,大多比较注意形象。随着市场需要,从配货站模式脱颖而出,其中有的接触到了优质货源,如果管理模式和思路正确,有机会发展成长为中大型物流企业。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,就不点名了,免得板砖。  

没有发展壮大的三方物流公司,在脱离了配货模式之后,公司也有了显著变化,在和企业长时间的接触中,吸收了很多管理上的经验,无论公司形象还是人员素质,或者经营意识上,都有了明显改变。他们也是专线物流获取货源的重要渠道之一。   

笔者认为,在这场行业变革中,面临最大挑战和危机的,也正是这种经营模式。如何在这场行业变革中继续发展,或者说继续存在,经营者也在思考,专线物流起码还有人关注,不管是平台整和,还是自发联盟。而小型第三方物流,仿佛被人遗忘了,其实他们也在寻求突破,寻求转型。  

笔者自己的经营模式中,涵盖了专线和三方两种模式,在经营第三方物流的过程中,也遇到了很多问题,几个比较突出的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第三方物流的经营者能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。也希望大家一起交流,寻找发展之路。 

一是信任度,其中包括知名度,赔偿能力,运作能力等

其中赔偿能力可以通过保险或风险转嫁等办法规避,运作能力看规模,知名度是死穴,随着国有物流公司的转型,大举进军合同物流市场,和外资物流公司的介入,有很多企业招标时一个硬性规定就是,注册资金和企业性质。甚至有的直接把门槛定在是否有外资,是否有国资委背景,是否国内知名等等。当然,有的企业是因为业务量巨大,需要供应商的规模支撑,或者需要供应商有ERP系统,这些都是小型三方无法做到的。有的就是为了体现高大上,一个年运费几百万的企业,非得要求各种背景,各种血缘,个人觉得,就是供需关系不对等,和盲目崇拜造成的。国有或外资合同物流拿到订单后,大部分都转包给民营三方物流,再分拨给各个专线。发货企业也心知肚明!   

年初接触了一个企业,在和一家中字头的物流企业已经达成了物流仓储一体化框架协议后,由于物流方面的库房资源出现问题,也因为订单太小,一年只有三百多万。就直接把企业推给我,并且告诉企业我其实才是实际操作者,也是这家合同物流的长期优质供应商,本身也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承运商,赔偿能力也可以用保险来保障。企业得知后,让我做计划书和报价。

两天后,项目经理拿着两个通宵写出来的十几页计划书(中字头企业没有计划书,框架协议嘛,只有约四十字的简单报价),和比中字头物流低25%的价格,交给这家企业后,渺无音讯。后来厚着脸皮不断地追问下,被告知物流业务不外包了,原因是价格太高,承受不了。

笔者觉得这家企业做供应链的,数学都是体育老师教的吧?比当初他要签合同的价格低25%啊,怎么还高的不能接受,甚至取消计划了呢?当然,这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,所以说由于企业对国有或外资的盲目崇拜,导致知名度成了小型三方物流的死穴。 

二是自身的问题,经营者的态度和文化层次

在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,江湖气太重,没有着重体现公司的管理,经营实力等理念。把心思放在如何搞好关系,如何走后门上面。有些企业换了领导,或者有的领导害怕这种江湖气,那么就会把门槛直接拉高,将中小型物流企业拒之门外。曾经有一位工厂的管理者和我聊天说,国有或外资的物流公司,我想怎么要求就怎么要求,他会听话。

我想用他就用他,不想用他到期马上换掉。没有任何反应,可是民营物流不行啊,要是营业额大些,换了之后,恐吓是小,容易挨闷棍的。想想有些物流公司确实存在匪气,哪怕只是感觉,也让人害怕,企业管物流的也是打工的,工作嘛,何必玩命呢! 

三是资金压力和政策压力,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现金结算的合作企业了

由于供需关系的结构,物流公司垫资结算周期越来越长,票到六十天,九十天结算已经成了行业标准。加上运作的当月,后期的对账,开票。按照90天算,一切顺利的话,从运作第一票订单开始,拿到首期运费一般是在四至五个月之后。这中间还不能出任何变动,比如对账的人生孩子了,签字的领导出国了,财务人员脚气犯了请假了,各种奇葩的原因,都可以让你半年以上才能回款。而实际运输的下家专线物流,关系好的可以给你一个月的结算期,否则回单回来就得结算了。企业的资金链一旦断裂,将非常危险。

营改增之后,企业结构造成了三方物流企业抵扣难,缴纳税款也把成本提高了几个点位,加上资金成本,管理成本,市场波动,还有无法避免的潜规则,让小型三方企业的利润变得非常小。  

有些专家教授指出,小微型物流企业,应该突破现有的经营模式,不要把客户的关系都建立在人情或潜规则上面。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表现,提高服务意识,突破经营笔者赞同,不搞关系,在没有品牌支持的前提下,怎么存在?有很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人员,如果物流公司“不懂事”,给你制造麻烦或者扫地出门,都是分分钟的事情。   

随着大环境的变化,大型合同物流的合同价格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低,为了减少运作成本,有的选择了减少环节,增加人力,直接面对专线。这更让小微型第三方物流的经营雪上加霜。  

到底这类物流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哪里?是开辟专线,进入专线物流的行列,多元化经营?还是提高自身管理,提高服务,开发市场,继续坚守发展壮大呢?   

仁者见仁智者见智!笔者也在寻找方向,也许这种经营模式会和配货站一样最终消失,也许有人找到突破口发展壮大,这就看企业管理者的智慧了!